當前位置: 首頁 > 設(shè)計資訊 > 理論文摘 > 正文

建筑之憂和清華之痛

2006-06-12 18214 0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我校莊嚴,巍然中央”,清華大學作為有著90多年歷史的著名學府,無疑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和教育很彰顯的一角。而清華園內(nèi)的一景一物,也因著歷史,因著逝去的和將逝的人,成為慕名而來的游客口中永遠躍動的話題。顯然,清華園里的一切,斷不只僅是供“景物”觀的。

  曾昭奮先生,作為清華學人生活于斯已是40多個春秋,于清華園自是日日游、年年游的,于周邊的事物,也是時時思之系之。同其他老清華人一樣,長年沉淀在清華園的情緒,?;骰蚣で?、或深沉的隨筆文字見諸各報刊,于是便有了這本由19篇優(yōu)美華章集輯而成的《清華園隨筆》(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曾先生是清華建筑系教授,一位著名的中外建筑評論家。進到書中,作者對建筑風貌充滿熱誠又相當專業(yè)的評判,隨處俯拾可見。單從文中敘述的清華大學圖書館、科學館、清華主樓、國家大劇院、圓明園、西單廣場、北京西客站……作者歷數(shù)建筑滄桑,有喜有悲,評點建筑得失,或怒或嗔,如同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中國建筑文化課。至于北京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皇亭子”和大屋頂式的所謂“風貌建筑”,作者與梁思成一樣,是大加鞭撻的,曾寫道:“古都風貌,舊夢難圓,時代風采,勢所必然?!睂τ谖鲉螐V場,作者評論道:“因為它是直接面向廣大市民的,它立即變成了一筆無法估量的文化財富,甚至變成了一股無法估量的精神力量?!庇纱?,作者對建筑的感悟之深、關(guān)懷之殷、隱憂之切,已足可明鑒。

  盡管建筑常是勾起思緒的源泉,然而,在作者眼里,建筑卻并非僅僅作為風物的存在。憑借吟詠風物,感懷當前所見所聞,追思與清華相關(guān)的人物命運,卻是作者更深層的主旨。作為高等學府,清華曾經(jīng)是(現(xiàn)在仍是)知識分子的聚集地之一,涌現(xiàn)出一大批熠熠閃光的名師大家。在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觀念中,是講究“經(jīng)世濟國”的。正如《大學》里所說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备裎镏轮?、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后還是要治國平天下去。中國歷史上,即便是任情放縱、棲隱山林者,心里卻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闕”的。因此,梁思成保護舊城不得和建筑研究不成、黃萬里治理江河理想未能實現(xiàn),錢偉長的鼓吹理工合校未果,對他們的打擊是很沉重的,以至于“歷史過早地為梁思成鑄就了這緘默的雕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一篇章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圖,或建筑(實景圖、效果圖),或人物肖像(雕像),或建筑和人物肖像皆備,確是著意突出建筑與人物相聯(lián)系的主題,是編者精心涂抹的精彩一筆。

(CSC編輯)


204
評論區(qū)(0)
正在加載評論...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