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資訊 > 備案資訊 > 正文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從純真年代進入世界大戰(zhàn)

2006-06-12 9819 0

  上美檔案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美術電影制片基地,成立于1957年4月。它是融美術片、兒童片的制作、發(fā)行、放映及圖書、雜志、音像制品、玩具、多媒體產品的開發(fā)與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影視文化機構。注冊資金為1246萬元人民幣。

  這里匯集了蜚聲動畫影壇的編劇、導演、美術設計師、攝影師、作曲家和技術專家,40多年來出品了3萬多分鐘的影視美術片,為中國動畫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寶蓮燈》等優(yōu)秀作品享譽國內外,獲得了200多個獎項。

  2004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被國家廣電總局命名為“國家動畫產業(yè)基地”,成為首批國家級動畫產業(yè)基地成員單位之一。

  歷史

  吐故納新

  創(chuàng)造中國風味

  中國動畫已有80年的歷史,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歷史也有近50年。前身是東北電影制片廠的美術片組,1950年美術片組人員南遷上海,1957年,正式成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金國平廠長在與記者交談中,談到了中國動畫片的師承傳統(tǒng)和獨創(chuàng)意識,其實早在美影廠成立之前,萬氏兄弟早就有《大鬧畫室》、《鐵扇公主》這樣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出來,那主要是學美國迪斯尼。后來就是受蘇聯動畫片的影響很大,中蘇關系破裂后,動畫工作者也轉為觀摩大量東歐動畫片,尤其以波蘭的實驗動畫和風格簡潔多變的捷克動畫為主。

  我們的動畫導演在學習蘇聯動畫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新探索,以老廠長特偉為首的一批動畫人深思熟慮琢磨實踐后,帶有濃厚中國風味的影片破繭而出,包括水墨、“拉毛”剪紙等片種都是中國動畫的獨創(chuàng)。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許多動畫片都出自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或名家之手,美影廠生產的動畫片、木偶片和剪紙片已有40多部在國內外獲獎130多次,每當籌備一部重量級影片都會組成一個很強的班底。

  新作

  《勇士》出征

  "奇童"歸來

  美影廠的企宣主管沈小姐坦言自己從小就是美影出品的動畫片的影迷,當初她大學畢業(yè)選擇來美影工作就是因為對國產動畫的情結。美影廠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早已不像以前的師傅那樣穿著藍色工裝埋頭畫畫,更多的是聽著音樂與鍵盤和鼠標“對抗”。

  記者來到兩個正在忙碌的工作室里,一個是美影今年推出的重點片《勇士》,這是繼大制作《寶蓮燈》之后的又一部90分鐘的影院動畫片。充滿內蒙古民族特色,講述內蒙古青年巴特爾經歷種種考驗,成為草原第一英雄的傳奇經歷。記者采訪的時候影片正進入配樂階段,為延續(xù)當初《寶蓮燈》在音樂方面的成功經驗請來三寶配曲,而原畫師也正在做最后的修飾處理,該片作為美影對中國電影百年獻禮之作,同樣也希望它在《寶蓮燈》的成功之后再掀國產動畫的高潮。

  另一個片子是美影1985年的木偶動畫片《西岳奇童》的“完整版”,當年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這部木偶片只完成了上集,由于導演靳夕的過早去世,拍攝下集的計劃直到今天才得以實現,這20年的等待終于有了“下文”。

  木偶車間比起動畫繪制工作室要凌亂得多,記者通過防火樓梯進入《西岳奇童》片組,一位老師傅在做木偶,另一位攝影師則在黑屋子里緊張地給小木偶拍攝,制作和拍攝方式基本和20年前一樣,需要靠純手工完成,參與的部分工作人員都是在20年前進行上集制作的,對這部片子非常有感情。

  據記者了解,美影現在出品的多數動畫片是為電視臺的卡通頻道或少兒頻道服務的。很長一段時間,動畫片都是先拍膠片、膠轉磁后在電視中播放。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才逐步采用電視制作技術。從1995年起,國家不再給美影補貼,必須面對市場養(yǎng)活自己,所以電視系列動畫片應運而生。而一直以來令美影人引以為豪的水墨動畫基本已經停產,只是在廣告商找上門的時候再動用。

  《大鬧天宮》是美影廠的“鎮(zhèn)廠之作”

  未來

  二手加工

  還是本土原創(chuàng)

  記者也在后續(xù)的采訪中聽到了一些聲音,內地的動畫電影工作者除了集中在規(guī)模最大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北京的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也有專屬的動畫組,長春、西安電影制片廠以及廣州珠江電影制片廠也有動畫組。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港臺兩地商人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地采取合作方式設立了各種類型的動畫公司,也吸引了很多動畫人才。

  廣州一位曾經從事動畫業(yè)的業(yè)內人士周先生告訴記者,美國在1965年之后動畫從業(yè)人員工資過高,制作費用上升,使得美國制片商被迫尋求工薪低廉的國家合作,或購買這些國家的動畫片發(fā)售,以此來降低動畫影片的制作成本。因而促成動畫業(yè)向亞洲發(fā)展的態(tài)勢,當時首選的是日本,而日本動畫業(yè)發(fā)展起來后就成了“二傳手”,將加工項目轉向韓國和中國臺灣。

  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后,中國動畫人員素質高而工薪低廉,自然成為必爭之地。外商高工薪、高福利的措施很快奏效,吸引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很多動畫人員。高薪戰(zhàn)術挖走了很多美影廠的技術骨干,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除了這個原因,最主要的是觀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美術片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但是美術片并不等同于兒童片,這種陳舊的認識束縛了這一片種的發(fā)展,而題材選擇多為童話、神話、民間故事,表現方法上也相對單一,這種單純的教化功能,限制了想像力和幽默感,同其他國家?guī)в姓芾硭伎家约皢⒚尚再|的動畫相去甚遠。而日本動畫現在仍是西方國家進口的大宗,我國動畫片抓不住觀眾心理,尤其多是短片,不成系列,特別不適合電視播映,而動畫片在西方主要出路在電視。

  這種尖銳的批評還直指中國動畫片沒有創(chuàng)造力,“捧著金飯碗討飯”,直到現在原創(chuàng)的動畫少有突破,中國龐大的動畫教育提供的動畫從業(yè)人員多為低端的加工人員,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動畫業(yè)再沒有出現萬氏兄弟、特偉、錢家駿、徐景達(阿達)、靳夕等等大師級的人物。至今仍執(zhí)中國本土動畫牛耳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面對持續(xù)至今的動畫行業(yè)的世界大戰(zhàn),應該擔當起怎樣的責任呢?

(CSC編輯)


111
評論區(qū)(0)
正在加載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