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資訊 > 備案資訊 > 正文

92′展—深圳又吃了只螃蟹

2006-06-14 19472 0

  深圳得天時、地利、人和,拉開了中國現代設計的序幕。中國的設計藝術在打開國門之后,引進了西方現代設計觀念,通過數年的奮起直追,也到了檢閱一下發(fā)展成果的時候了。

  這是一個國內沒有先例的展覽,深圳又一次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曾問王粵飛,當時有沒有想過,你們正在做一件創(chuàng)造歷史的事件?王說,沒想過那么多。當時幾個人就是有一股子激情,像延安時代的熱血青年,想轟一轟國內設計界的氣氛。深圳毗鄰香港,交流方便,信息也多,在開放之初,主要通過香港了解國際設計業(yè)的狀況,學習了很多東西。活動以“平面設計在中國”為標題,就是借鑒國際行業(yè)慣例。嘉美設計有限公司是活動“密謀”策劃的基地。組委會秘書長賀懋華到嘉美之前,曾是中國包協(xié)的負責人,北京的組織公關由他負責;王序當時是廣東省包裝進出口公司派駐香港的設計師,他承擔了海外事務聯(lián)絡工作,包括聘請海外評委。王粵飛則爭取嘉美的股東出資承辦該項活動。因此,《92′平面設計在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官方戴帽、行業(yè)自發(fā)的民辦展覽。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中國臺灣印刷與設計雜志社、中國包裝報和深圳國際商品研究會等機構為大賽作品的征集提供了組織資源。執(zhí)委會成員承擔了所有事務性工作,包括募集作品、宣傳、找場地、聯(lián)系商業(yè)贊助等等。當時所面臨的情況頗似法國印象派的“落選沙龍展”,所不同的是,“落選沙龍展”當時招來的是尖刻的嘲諷與批評,而92′展卻贏得了海內外設計界的滿堂彩。

  一步跨過國際設計舞臺的門檻

  92′展的作品募集工作于1991年10月在深圳展開,歷時三月余,組委會共收到作品五千余件(套),經甄別初選出三千七百五十件(套)符合參賽要求的作品。臺灣也迅速組織了一千六百件(套)作品參賽。各地設計界反響之熱烈,募集作品數量之多,水平之高,都超出執(zhí)委們的意料之外。

  為凸顯展評活動的權威性和規(guī)范性,組委會首次采用國際同類型展評活動的規(guī)范模式,聘請了六位較具獨立性的資深專家出任評委,并聘請律師對評選過程進行全程公證。92′展的六位評委是:石漢瑞(HenryStein-er),美國人,AGI(國際平面設計聯(lián)盟)會員,并曾出任過一屆AGI主席,他的設計生涯主要在香港,是香港設計界泰斗級人物;余秉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設計界的領軍人物;王建桂,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前輩;靳埭強,香港設計師協(xié)會前主席;陳幼堅,時任香港設計師協(xié)會主席;尤惠勵(WeiYew),加拿大著名設計師。評選工作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按送選作品的類別,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出入圍作品。入圍作品造冊登記、編號后,進行第二階段,由六位評委分別給作品打分,然后根據作品的總分數確定金、銀、銅獎,優(yōu)異獎和入選五個等級。在金、銀、銅獎分數線內,遇有兩件以上作品總分相同,由評委再次打分排出名次;如仍相同,則并列獲獎。另外,由六位評委從優(yōu)異獎和入選作品中各自挑選一件作為評審獎。下列是執(zhí)委會有關本次評選的一串統(tǒng)計學數字,可以反映出評獎過程的嚴謹與規(guī)范:

  “《平面設計在中國》共選出一百七十四件(套)獲獎作品,占所有參賽作品的3%。其中金獎6個,分別是:海報和招貼、包裝和招紙、書籍設計、報紙廣告、商業(yè)攝影、其它,有七類作品無金獎;銀獎12個(其中兩類有4個并列銀獎),有三類作品無銀獎;銅獎10個,有三類作品中無銅獎;優(yōu)異獎26個,有六類作品無優(yōu)異獎;入選作品120個,評審獎6個?!?br />
  所有入選和獲獎作品都編入《92′平面設計在中國》會刊。

  92′展的參評作品水平之高,評選程序之嚴謹規(guī)范,都開了中國現代設計的先河。評委們都對本次展評予以高度評價,尤惠勵還將本次活動寫成專題報道,刊登在CA雜志上(CommunicationArts,中文名“傳遞藝術”,為國際平面設計組織的專業(yè)刊物)。通過92′展的推動,中國設計一步跨過了國際設計舞臺的門檻。

  月亮在設計界先圓了

  《92′平面設計在中國》首次向海內外同行展示了中國平面設計界的實力,令人刮目。石漢瑞認為內地與臺灣的崛起對香港設計的發(fā)展將是一個挑戰(zhàn);陳幼堅說得更誠懇:“來評之前,我個人感覺臺灣的作品應該能獲大部分獎,可評選之后,我發(fā)現大陸的作品進步很快,這是我很高興看到的一個現實。”這次展覽實際上可以看作由香港作裁判,內地與臺灣設計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從評獎結果看,海峽兩岸各有所長,平分秋色;臺灣的設計商業(yè)性更濃一些,對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有濃厚的感情,如蔡慧貞的《十二生肖年歷》,程湘如的《民間藝術月歷》等。內地的作品在充分展示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也體現了設計師對西方現代設計語言較透徹的理解,其現代感甚至要強于臺灣。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海報與包裝上,其它一些門類,臺灣要稍強于內地,如商業(yè)攝影類,幾乎全是臺灣選送的作品,可見我們在這一方面還很薄弱。

  在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尚不通暢的情況下,臺灣與內地設計師在92′展的大聚會還有著超出設計交流之外更深層的意義。關于這個深層的意義,臺灣評委王建柱老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話:“中國人有一句話‘回家真好’。對我來說,這種感受非常好。我覺得這次有一幅作品非常有意義,出在臺灣地區(qū),是一個報紙廣告‘中國的月亮還不很圓’,……我覺得這張作品如果在大陸它不夠令人感動,是臺灣地區(qū)中秋月餅的廣告,我覺得發(fā)人深省。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我們中秋吃的月餅是要圓的,我相信我們以后會吃到圓的月餅。這一次我覺得我非常地興奮,也充滿希望,因為我看到兩岸的中國人腦筋都心向中國,心向中國的現代跟未來……”這幅作品獲得了大賽金獎,我不清楚在評委的心目中,該作品是因藝術性取勝,還是靠情感贏得共鳴?或許二者兼而有之,畢竟評委中有四位是華人,另兩位也與中國有極深的淵源。

  《92′平面設計在中國》首創(chuàng)兩岸設計師學術交流的平臺。時隔四年,到96′展時,香港設計界從裁判員變成了運動員,澳門和海外華人也匯入其中,月亮在設計界先圓了!為此,深圳設計足以自豪。


222
評論區(qū)(0)
正在加載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