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中國畫
現(xiàn)在還有人混淆水墨畫和中國畫的概念,并且認為水墨畫是中國畫“中西融合”之后的產物,是中國畫歷史發(fā)展的新階段,我認為這種論斷沒有根據(jù)。因為水墨畫不等于中國畫,它們根本就是有一些相似的兩種繪畫。
中國畫是秉承“一畫”、“三遠”、“六法”這些基本概念的中國繪畫,它的基礎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水墨畫則放棄這些基本概念,以水墨材料為主要載體,并且具有更多包容性的“世界”繪畫,它的基礎是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中國畫自古有之,歷來為中國人以視覺方式闡釋對世界認識的方式之一,重要的是強調精神,與繪畫材料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雖然就目前的習慣,筆、墨、紙、硯是承載這種繪畫的最佳材料,但是不能否認過去其他材料的中國畫形式,并且不排斥將來會有新的中國畫的材料出現(xiàn)。水墨畫則主要從材料的角度考慮,作為一塊藝術創(chuàng)造的“新大陸”,20年來蓬勃發(fā)展,以水墨畫或水墨的名義出現(xiàn)許多當代藝術的嘗試,如前衛(wèi)水墨、實驗水墨、裝置水墨、行為水墨,或者概念水墨等等。但水墨畫也將近百歲,現(xiàn)在可以看清過去有些被懷疑和爭論的“中國畫家”,實際是在進行水墨畫的創(chuàng)作。比如,林風眠就是標準的水墨畫家;還有徐悲鴻,雖然有大量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但是作為中國美術史上的改革家,他有中國畫家、水墨畫家和油畫家等多重身份;再如李可染上世紀50年代的一些寫生作品,也只能被歸為水墨畫一類;隨后最具有代表性的水墨畫家,就是帶有更多國際色彩、目前仍然創(chuàng)作不斷的吳冠中。此外,建國后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被改名為彩墨畫系,實際上作為“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彩墨畫在50年前無意中成了水墨畫的先聲。20世紀中國畫發(fā)展的脈絡也非常清楚,從吳昌碩到齊白石、黃賓虹,再潘天壽,再陸儼少,如此等等。但也是在潘、陸之后,中國畫發(fā)展停滯不前,過去爭論的問題還一輪一輪地在歷史舞臺上重演。或許潘天壽“中西繪畫應該拉開距離”的口號,在今天對中國畫而言仍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水墨畫與中國畫,一個自由,一個純粹。水墨畫自由是指它的包容性,無論古今中外都可以在這片藝術天地里自由馳騁;而中國畫純粹則指它嚴格的美學要求,只有認同中國畫精神的創(chuàng)作才可以被中國畫稱謂所囊括。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深圳舉辦的“國際水墨畫雙年展”而不是“國際中國畫雙年展”,中國畫研究院為什么就不能改名為中國水墨畫研究院,或者李小山的“中國畫窮途末路”為什么不是“水墨畫窮途末路”,劉驍純要在今年策展的“中國水墨文獻展(1976-2006)”而不是“1976-2006中國畫文獻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