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杉浦康平是日本戰(zhàn)后設計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現(xiàn)代書籍實驗的創(chuàng)始人,在日本被譽為設計界的巨人,藝術設計的先行者。他將歐洲的設計表現(xiàn)手法融入東方哲理和美學思維之中,賦予設計全新的東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在書籍、雜志設計中注入現(xiàn)代編輯設計概念,以疾風迅雷般的創(chuàng)造力和不可思議的旺盛實驗精神,設計出大量的精彩雜志,形成引領平面信息載體獨樹一幟的杉浦設計語言,對日本、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平面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志設計半個世紀”展在北京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風,如今,這股疾風帶著驚雷又刮到了深圳。2006年12月4日下午,“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志設計半個世紀”展暨“中國當代書籍設計家邀請展”在深圳雅昌藝術館隆重開幕,2點,在雅昌藝術館三樓報告大廳,記者終于見到了這位享譽世界的74歲日本國寶級平面設計大師,并對杉浦康平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杉浦康平先生身著一款改裝自印度服的上衣,這個上衣的最大特色就是,領口比較窄、短,而袖口卻比較大,可以捕風,加之杉浦先生走路總是風塵仆仆,所以,每每跟著就起一陣風,人們總是說他走路生風。
而對于此次展覽為什么叫“疾風迅雷”,杉浦先生說,“疾風”能帶來大量的“氧氣”,讓大地充滿了活力。“迅雷”則送來了強大的能量,讓大地生機盎然。杉浦先生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像疾風迅雷般給世界一個驚喜和沖擊,所以就叫了這個名字。
杉浦先生的書籍及雜志設計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和東方意韻,他從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世界觀得到了精神的養(yǎng)料,又從中國漢字得到了思維和想像的靈感,于是,他的設計就帶上了很濃厚的東方色彩,然而,談及這種東方風格,杉浦卻透露,他的東方意識覺醒于西方人的沖擊。1964年,杉浦先生作為訪問學者到德國的一所設計大學任教,大學的校長讓他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要求,只能說YES,或NO,杉浦先生覺得非常難,因為他覺得除了YES或NO,兩者之間還有個中間地帶,一個好作品也許會有缺陷,一個一般的作品也會有它的特色,這是很難接受的,杉浦先生被這個西方的思維模式給困惑了,他覺得實在無法融入西方的二元對立思維,也是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那么濃烈的東方意識、或者說中國的,日本的,亞洲的,從此,他決定要設計一種完全不同西方的,具有東方特色和個性的設計。
談到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碰撞與矛盾,杉浦先生指出,現(xiàn)代文明是從西方起步,現(xiàn)代文明不過200多年,相對人類漫長的文明史,現(xiàn)代文明是短的,卻破壞了人類的和諧,所以現(xiàn)代人也開始反思這種文明,比如,西方就有人開始注意、留心東方文明,西方人開始考慮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他認為,在這一點上,當西方人試圖了解、接近偉大的東方文明時,東方人、中國人應該給他們一個深的指導。
最后,杉浦先生還表示,他很高興能與中國四十位書籍設計家的作品一同展出,這些作品讓他感到驚喜,他說,現(xiàn)代西方的書籍設計已經(jīng)沒落,日本的書籍、雜志設計也已經(jīng)漸趨成熟,進入老年期,而中國,正孕育著一個偉大的希望。
杉浦康平訪談:
疾風迅雷
記者:你能解釋展覽名疾風迅雷的含義嗎?
杉浦: “疾風”能帶來大量的“氧氣”,讓大地充滿了活力,“迅雷”則送來了強大的能量,讓大地生機盎然。疾風迅雷合在一起就是,我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像疾風迅雷般,帶來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議的力量,進入生活,進入人們的視野。
記者:你的設計包括很多領域,這次為什么首先想到或者說突出了書籍、雜志設計?
杉浦:這次展覽是我50年工作的一個方面,特意聚焦了雜志設計。
迷宮式的中國文字
記者:你對中國文化、文字的繼承比許多中國人還要到位。
杉浦:我從中國古代的天地、宇宙觀,人生觀得到了許多啟發(fā),靈感,我喜歡漢字,它很有意韻,每個字都是一個獨立性,有著迷宮式的結構,讓我心醉。
記者:你曾經(jīng)說,中國當代的書籍設計還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哪方面的?
杉浦:中國古代有自己的書籍設計,那時候,中國的紙張都很薄,柔軟,西方的書籍設計完全是另外回事,中國當代的書籍設計正處于融合之中,中國式的書籍、雜志設計即將誕生,但是,在這個階段,東西方的文化在嫁接的時候產生了不能完全融合的地方,但是,再過5年,10年,中國的書籍設計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路。
現(xiàn)在是西方文明接近偉大的東方文明的時代
記者:你覺得東西方文化在相遇的時候有無障礙?
如果全世界都用字母,那么信息的傳播就會很方便,漢字這種復雜結構可能對現(xiàn)代信息傳播有障礙,但正因為漢字的復雜性才產生了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的氣勢,這在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是無法具備的。漢字是多種因素的組合體,所以,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空間,一個結構,一個故事,漢字的字意比較重。所以,現(xiàn)在許多西方人也開始注重中國漢字,他們被漢字的精巧和意韻吸引,開始研究學習。
另外,西方西方文明也不過200年,計算機也不過只有幾十年,人類的長河卻長大6000—10000年,大的角度看,中西方的智者和文明都有很深的關系,西方的一些賢人、哲人也開始重新考慮東方的文明、文化,因為這是一種可以使人跟自然更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西方人也意識到了這點,現(xiàn)在正是西方人接近偉大的東方文明的時代。
現(xiàn)在在書籍設計領域,德國有一個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他們也關注,甚至模仿中國,希望這個時候中國人可以對西方進行指點。
記者:你的設計,一開始很強調東方意味,現(xiàn)在似乎走向了平淡?
杉浦:我1964年去德國,在一所設計大學教書,那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大學,學生都很優(yōu)秀,在技術上觀念上也在歐洲超前,當時,校方要求我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并且只能說好,或者不好,YES,或者NO,西方文明就是2個,0和1,或者YES和NO的對立,但我認為,除了這個YES,NO,中間還應該有其他的,有一個廣大的空間(這一點跟中國的繪畫有關系,中國的繪畫,比如一座山,會有空間,留有余韻,這個西方思維是不允許的),我不能接受這個,當時,我就覺得我是屬于東方的,有著東方的血液和基因。我決定設計屬于東方色彩的強烈的設計。這就是最初的起源。
后來我也開始接受西方的設計方法,融入東方的理念、文明,設計出屬于現(xiàn)代的東西方融匯帶有很明顯東方色彩的作品。
一本書和一個建筑是同等的結構
記者:你好像是學建筑的,但后來做了很多平面方面的設計,這是不是因為設計在各個領域都是相通的緣故?
杉浦:我當時學了很多,繪畫,建筑都有,我認為,古代的手工藝可能沒有分工,當一個老奶奶要做手工藝的時候,他的內心涌起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這個沖動是整體的,比如,她可能既有繪畫的,視覺的,又有建筑的空間,同時,又有動剪刀的感覺,這是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人卻把它們分開了。平面設計也要融合建筑,比如,建筑和人,和空間,只有都融合起來,才是有生氣的,一個人進家門,先到走廊,然后到客廳,然后才進入臥室,通過人的活動,空間就活了。如果把空間比做一本書,書有封面,是個整體,打開一本書,要有封面,環(huán)襯,扉頁,然后是正文,故事,故事結束,合上書,跟人進入空間是一樣的感覺,一個建筑和一本書是同等的結構,所以我就把建筑學上學到的東西都運用到了繪畫上面。
中國最美的書在中國人的血液里
記者:如果讓你評選一本中國最美的書,你認為這本書在裝禎和封面上應該是什么樣的?
杉浦:這個很難說,比如,在座的各位,男士可能只穿他的很酷的衣服,那是適合他的,女士則會批著披肩,這是個不同的思維,每個人的觀點,標準都會不一樣,所以這是個簡單的問題,也是復雜問題。但我認為,中國最美的書還應該是中國人設計出來的,反映了只有中國才有的特性,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深度的書,這本書就在你們中國人自己的血液中,細胞中,或者DNA中,在這里會有回答。
“杉浦服”
記者:為什么你的衣著總是幾十年不變?
杉浦:這是我從印度朋友那學到的啟示。它很簡單,你看它,直接套一下就可以了,袖口很寬,窄領子,所以,它是進風的,走路起來都帶風,本來,印度朋友的衣服是很長的,但我把它給改短了,然后,印度朋友就說我這個不好看,我才覺得他們的那個不好看呢,他的太長了還要配個拖鞋,我被它改了,很多人就稱它為“杉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