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作為UI設計老學院派中的一員,我認為一致性是UI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原則之一。為用戶提供一個一致的界面,意味著用戶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在學習上,因為他們可以將自己從一個應用中的經驗直接移植到另外一個應用上,使得整個UI體驗更加流暢。一句話說,應用應該是成為用戶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而不應該成為目的本身。
iPhone的發(fā)布,或者更加確切地說,應用商店的推出和崛起,在一夜之間改變了UI設計。很多人會認為,iPhone的手勢輸入是UI設計變革的最大導火索,但我個人認為,由iPhone,還有隨后的Android引發(fā)的最大的UI設計轉變,還要數“一致性”這一原則在UI設計中的弱化。
而這一大規(guī)模但是被弱化的變化實際可以從兩個大角度來解釋。
第一,從用戶感知的角度來說。 iOS使得單任務處理界面(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用戶只能看到一款打開的應用)大行其道,而先前不管是在臺式機還是筆記本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多個打開的任務界面??梢哉f,這是iOS界面在先前的界面設計上的一大變化。當然,這種單任務處理界面并非iOS首發(fā),實際在它之前的PalmOS 和Windows Mobile使用的也都是單任務界面的概念。
引入這類界面設計的結果是,很多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都“等同于”設備本身了。在任意時刻,某個應用都成為了用戶關注和活動的中心,而整操作系統也都縮小到屏幕頂端的一個狀態(tài)欄里。
但是,假如用戶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一個應用上面,那么UI設計的標準和設計慣例就會被開發(fā)者忽視,而他們也會更愿意做各種試驗:改變外觀,改變一些UI元素實際觸發(fā)的動作,甚至生造出在操作系統的其他地方,在其他應用中根本沒有的UI元素來。由于用戶不可以同時打開多個應用界面,所以他們未必會在視覺上感受到這些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卻能在不同應用的體驗中被用戶感知。)
正是由于應用的界面設計有了如此的自由度,很多時候應用本身就成了開發(fā)者的關注點,而非這個應用實際需要完成的任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看到通篇都在講應用外觀設計的網站,卻很少看到通篇都在講應用如何工作的網站。這種現象也可以用風格vs實質來比喻。而且,有時候的應用開發(fā)都達到這樣一個境地:為了讓一款應用更好看,開發(fā)者甚至不惜減少一兩個功能。在我自己來看,假如你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將某個功能整合到UI里面,就把它去掉,這實在是一個失敗者的表現。
也正是由于應用本身變成了開發(fā)者的關注點,應用設計師很多時候在整個應用開發(fā)過程中都占據了主導權,而他們似乎并不樂于被各種UI設計的標準和慣例限制,結果,將一個應用的UI設計傳承到另外一個應用,也就變得不實際了。
第二,從實效的角度來說。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被iOS和Android分成兩半(隨著微軟Windows Phone的加入,整個市場也會被進一步瓜分)。對開發(fā)者而言,iOS和Android兩大平臺背后的用戶市場,哪一個,都不是他們愿意拋棄的。所以,即便是像Instagram,Flipboard,Instapaper這些已經占據了iOS半壁江山的應用,也不會放棄Android。
而不同平臺的出現同樣會影響應用開發(fā)。我自己本人就有這樣的經歷:很多時候我下載了一款Android版應用,我會發(fā)現它其實只是照搬了iOS應用的一套東西,而并沒有遵照Android的UI設計慣例和標準。實際上,從效益的角度來說,假如開發(fā)者只是看好一個平臺,那么他們在另外一個平臺上推出應用時,就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做UI優(yōu)化。
而有些應用開發(fā)者采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采用一個最小公分母的手段(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technologies)。Gmail 的iOS應用基本就只是一個網站頁面,而Facebook的應用在展示它的Timeline功能時也依賴于HTML。不管是Google還是Facebook,它們都沒有采用標準的UI元素和設計慣例。(當然,整個應用的性能由此也受到不小影響,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不管應用開發(fā)者使用的是上述兩種方法中的哪一種,應用界面設計的一致性都受到了影響。
還有便是應用本身的爆炸。現在的蘋果應用商店和Google Play中充斥著數量驚人的應用,光是類型一樣的應用就不下幾十甚至上百種。而對同類應用來說,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
其中的一個方法便是在用戶界面上下文章。假如你的用戶界面與眾不同,或許你就能獲得部分用戶的好感。這就像各種電視廣告都希望通過各種動作,聲音,特效等噱頭來吸引你的注意。所以,很多應用也將心思花在了如何讓自己好看,如何讓自己與眾不同上面。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標準的UI,遵循UI設計的慣例也就變得不那么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