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個發(fā)明家叫Dominic Wilcox,最愛改造生活用品,設計出了一系列讓人意想不到卻又會心一笑的作品。 他把很多人小時候都曾有過的荒誕想法變成現(xiàn)實,在設計界以腦洞大而聞名。
他曾說:“我堅信我們能從周遭的事物中獲得靈感,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一顆善于體會的心。”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長期從事某樣工作之后,我們往往只剩下一雙眼窩深陷的眼睛和一顆硬直如石頭的心。
愿望是卷福,實際卻是華生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獲得“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善于體會的心”?
方法一 >>>
變窮
懸疑小說《牙醫(yī)館詭秘事件》可以說是恐怖懸疑作家莊秦迄今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這部讓人毛骨悚然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來源居然是——
因為妻子做烤瓷牙花費了800元,莊秦一時心疼那800塊,只好寫寫小說來賺點稿費,想要幫補一下家計。
他就地取材,以醫(yī)館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對醫(yī)館的仔細觀察、跟醫(yī)館的工作人員聊天再加上自己巧妙的構思,一篇優(yōu)秀的小說就誕生了。
方法二 >>>
多看電視節(jié)目
作家蔣勝男表示她創(chuàng)作《羋月傳》小說的靈感來源于《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的中的專題片《兵馬俑的神秘主人》,里面提出一個論點,說兵馬俑很可能是秦宣太后的,由此激發(fā)了她的興趣并創(chuàng)作出了《羋月傳》。
下次再有人說你“老是看這些沒營養(yǎng)的東西”時,你可以自豪地回答:我在找靈感。
“今晚秦始皇的演唱會實在是太棒了!”
方法三 >>>
做夢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的靈魂人物約翰·列儂對世界搖滾樂史的貢獻不言而喻,他廣為人知的單曲《九號夢》正是因為他做了一個夢,根據(jù)夢境中“一段不停重復的旋律”而創(chuàng)作的。
約翰·列儂也在歌詞中寫到“很久以前,我有一個夢,這個夢看起來如此的真實……”
不說了,我去睡個覺先。
(I have a dream too)
打住……以上,只是我在瞎BiBi,毫無科學依據(jù)!
誒誒誒~先別急著轉臺
關于開腦洞,我還真的有方法
下面這四個,才是真正的幫助轉換思路、大開腦洞的工具。
1 >>> 強制類比
有時,沒有靈感是因為你的大腦已經(jīng)高度集中在“此路不通”的狀態(tài),這時不妨“走一走神”,去想想,這個問題像什么好吃的?也許就能鉆出院墻,重新接觸外面的世界,找回自己的繆斯——即使有時它不是生物。
>>>>
-
收集你手邊能找到的任何物件,或者到一個有很多不同種類物件的地方,例如博物館和雜貨店。
-
用便利貼寫下一些這些物件的特性或者屬性,例如“飛機按照預定路線在空中飛行,它有自動駕駛功能”。
-
隨機挑選一樣物件和它的特性,利用它們類比你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問自己:
-
這個問題和這樣物件有哪些相似之處?
-
我怎么用這個物件來解決這個問題?
>>>>
舉個栗子
“我怎么用筆和尺子來描述我的解決方案的優(yōu)點?”
答案很可能是:對的資源用對的方式組合,能把你帶上天!
2 >>> 逆向工程
我們想知道新買的小汽車或者電風扇是怎么被安裝起來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通過將成品一步一步拆開還原成零件的方法逆推出來。這個方法在解決問題時也同樣適用。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不妨從結果出發(fā),去逆推達到結果所需要的條件,以此找到解決方案。
>>>>
-
在紙上寫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預期它被解決時將要達到的效果
-
思考達到結果的上一步,將是什么問題被確定,再上一步,又是什么問題的解決導致下一步,直到它和最初的議題連在一起
-
順向考察這個鏈條,看它是否符合邏輯,有無遺漏
-
細化它使之成為一個行動方案
3 >>> 幸存者
這個名叫"幸存者"的工具,既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在與小伙伴的討論中應用,它能幫助你快速產(chǎn)生/收集想法,并從中做出最符合意愿的選擇。
>>>>
一個問題,同時在便利貼上寫下一些和這個問題無關的觀點或者名詞。
-
每個人花幾分鐘針對問題在便利貼上面寫下4-5個想法。
-
把所有卡片打亂翻轉放在桌上,然后隨機抽取1-3張在自己手上。
-
用手上的卡片和桌子上(如果是多人,還可以和其他人)的卡片交換,直到剩下三個自己最滿意的想法。
>>>>
舉個栗子
每到中午,我們就開始互相問哲學問題:中午吃什么?一般人的方法,常常是由某幾個人提出一堆已經(jīng)去過無數(shù)次的餐館,被一一否決之后一臉無奈地走進另一間已經(jīng)吃過無數(shù)次的快餐店。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卡片寫下自己能夠接受的餐館的名字,然后用“幸存者”游戲快速挑選,達成共識。
以下是高級燒腦技
4 >>> 問題翻轉
一個好的問題往往已經(jīng)提示了解決方案的思路,如果你沒有看出來,不如試試把它反過來、掰彎、甩來甩去,說不定它就會變形成有趣的創(chuàng)意,讓你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向呢?
>>>>
五個轉換問題的公式
公式一:翻轉(翻轉常規(guī))
公式二:融合(把東西合并起來,單一化)
公式三:拓展(提供新的東西)
公式四:分化(打造個性化)
公式五:增加(增加新元素)
公式六:減少(去除某種元素)
公式七:轉換(借鑒相似問題的解決辦法)
公式八:移植(把一個不相關的東西添加進去)
公式九:夸張(把你的解決方法變得更極端一點)
>>>>
舉個栗子
你是一個學校的校長,想要改革你的學校,讓它適應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
于是你開始思考,學校教學和運營的各個方面有哪些可能性:
-
老師教學 + 公式一:翻轉(翻轉常規(guī)行為)= 如果學生成為老師了呢?
-
白天,學校給兒童和年人提供學習機會 + 公式三:拓展(加入新的東西)= 如果學校也提供體育和娛樂項目,社區(qū)也提供業(yè)余課程呢?
-
學校和游樂場運營不同 + 公式七轉換(借鑒相似問題的解決辦法)= 要是游樂園的管理措施運用于學校呢?
-
學校支持兒童和年青人學習,不限于特定時間地點 + 公式九:夸張(把你的解決方法變得更極端一點)= 要是學生能任意地選擇地點、時間學習呢?
所謂腦洞大、有創(chuàng)意的人,其實只不過是擁有不止一個看世界的視角的人。在在日常生活找到一個物件/事情/問題,然后用上面的這些工具來挖掘關于它各種各樣角度的詮釋和解決方法時,我們的腦洞說不定就會漸漸打開 : )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