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小半的隔層,給主要辦公區(qū)域保留近 5 米的挑高
雖然短期內“常住人口”并不多,但當真的拿下這次的場地,還是多少覺得面積小了一點,不過因為有挑高,雖然并不太情愿放棄頭上更舒服的高度,但還是決定從實用性出發(fā),要“向上”發(fā)展發(fā)展。從一開始我們就規(guī)劃搭出的第二層最多只是總面積的 1/3,這樣最終我們還是給一樓主要的辦公區(qū)域保留了原來的將近 5 米挑高,不會有傳統(tǒng)寫字樓或者商務樓那樣的壓抑感受,倒更像是一個 loft 或者工廠廠房了。
這次我們和成都的 Goc 設計工作室合作來對室內進行規(guī)劃和具體施工。而要在這個空間放下幾乎所有的配置——包括上下水和廁所也在房間當中——我們除了常規(guī)的辦公區(qū)域,還規(guī)劃了兩個會議室,以及專門的休息區(qū)、茶水間、儲藏室,并且?guī)矞蕚淞藘蓚€——拒絕一切尷尬的可能。
至于風格,在我們逐漸放棄了淡粉、淺藍之類的網紅色之后,發(fā)現(xiàn)黑白灰仍然是首選——同時也是工期和效率的考慮。搭建用的鋼架我們并沒有要嘗試隱藏而是準備統(tǒng)一漆成黑色,包括各個位置的細節(jié)、天花板的管道和房梁等等在內,形成黑色框架加大面積白色的……嗯,傳統(tǒng)組合。
致敬美好的事情,以及那些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瘋子們
其實在看到這個空間的開始,第一個出現(xiàn)在腦子里面的就是《紐約時報》的那條紅色扶手的大樓梯,遠的有在《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2011)當中的反復出現(xiàn),近的有今年普利策獎的公布,Jodi Kantor 和 Megan Twohey 兩位記者在臺階上向大家致意,那條標志性的大樓梯不只是一個功能性的配件,也記錄了每一個重要的時刻,承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