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破壞性的角色看不到任何形象在他面前盤旋。他幾乎沒有什么需要,其中最不需要的就是知道什么能取代被摧毀的東西。首先,至少有一段時間,是空白的空間——東西站立的地方或受害者居住的地方。一定會有人需要這個地方而不占用它。正如沃爾特·本杰明在他的同名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樣,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這個具有破壞性的人物一直活躍在保加利亞索非亞的巴頓堡廣場。該遺址上已知的第一座建筑是18世紀的科納克建筑,它一直存在到1880年,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該鎮(zhèn)的象征。從奧斯曼帝國解放后不久,保加利亞的Knyaz(王子)Alexander I Battenberg指派維也納建筑師Viktor Rumpelmayer在科納克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一座宮殿。這一行動的目的是鏟除奧斯曼帝國鎮(zhèn)壓的殘余跡象,并作為新解放的面向歐洲的保加利亞王國的象征。然而,當(dāng)1946年9月15日保加利亞正式廢除君主制,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這座宮殿現(xiàn)在被認為是“壞”沙皇統(tǒng)治的象征。1949年7月2日,保加利亞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格奧爾基·迪米特洛夫在莫斯科去世。第二天,宮殿的花園開始拆除,7月10日,也就是他死后8天,在同一地方為他的遺體建造了一個防腐的陵墓。陵墓與故宮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并列,因為它有意識地避免與它的城市布局相一致,同時與共產(chǎn)主義建筑的新組合保持一致。這些充滿政治意味的象征性建筑的壽命越來越短,陵只存在了50年;1949年7月10日至1999年8月27日。年輕而猶豫不決的民主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新基礎(chǔ),以便它能夠茁壯成長。去除共產(chǎn)主義的標(biāo)志被認為是必要的,然而,這一次沒有明確的想法來替代它;只是純粹和年輕的需要“騰出空間”。直到今天,這個地方還是一個空曠的城市空間,一個解放的起點,為一些新的東西。如果斷章取義,人們很容易將本雅明的作品誤解為虛無主義或破壞性無政府主義的宣言。盡管如此,破壞性角色被描述為一種創(chuàng)造的沖動,并將事物視為需要“原樣”保存的“不可觸碰的物體”,而是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情境”或機會。在這種思路下,現(xiàn)存的陵墓地下樓層被視為一種“情況”,需要通過溫和而有意義的破壞來重新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保護。就像被拆除的帝陵地面部分一樣,他們遵循著共產(chǎn)主義拉戈的城市網(wǎng)格。擁有獨特機械設(shè)備的技術(shù)室將被保留和擴展,為目前位于街對面的沙皇宮殿的國家美術(shù)館提供新的展覽空間。為了填補拆遷產(chǎn)生的真空,建筑師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面結(jié)構(gòu),它采用了一個廣泛的集體屋頂?shù)男问剑@個屋頂是一個匿名的正方形形狀,它遵循了宮殿和公園的網(wǎng)格。在它下面提供了一個模糊的功能規(guī)劃的半保護空間——一個開放討論的地方,一個雕塑花園,一個在炎熱的夏天放松的陰涼的地方,一個小型開放式音樂會的空間,僅通過金屬窗簾與公園分開。兩個系統(tǒng)在四個點上相遇并合并。